發表文章

看完殺警案的判決後,留下憤怒外我們還需要什麼?與惡之間不只有距離。

圖片
相信前陣子大多數的人看到「殺警無罪」的新聞第一個反應是憤怒,連我還不了解事情的始末時我的反應也是如此,憤怒的感受是如此的直接以及純粹,甚至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微微在顫抖。而當我了解犯案者是一位慢性 ( 長期 ) 思覺失調患者,長期從事精神醫療工作的我剎那間理解些什麼,但我仍感到我身體上的怒氣未消。我對我的怒氣感到訝異以及不安,連我具有精神醫學知識的人都感到生氣的話,那麼一般人更不用說了。 【殺警案的判決,勾起人們心底對失控的不安與恐懼】 我回頭檢視我第一瞬間的怒氣是什麼,我想這新聞底下勾起的是人民的恐懼,失去控制的感受,焦慮感受爆瞬間爆棚: 「連警察被殺都沒關係,不會受到合理的刑罰,那麼我這平凡小老百姓被殺了又怎麼會得到公道?!」 「為什麼要這麼委屈地死去?連社會最高力量的司法都沒辦法幫我主持正義,那我還能依靠誰來替我平反?」 「出門一點安全感也沒有,完全無法預期周遭的人精神狀況是否穩定,是否能安全地回家?」 「我怎麼能確認路上誰有精神疾病,又怎麼能知道這些精神疾病的患者都有接受治療,他們出來外面走跳時精神狀況是穩定的呢?誰能來保障我的安全?」 不怪一般人不理解「思覺失調症」的疾病,連受過專業訓練的我、曾每天與病人相處的我,也花了好長時間理解他們的生病經驗,怎麼能要求從電視劇、新聞報導認識疾病的大眾,能充分理解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生病處境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我在精神病院工作四年接近五年的時間,最後我受不了無望感而從那地方逃走。那裏全部收治長期慢性的精神病患者,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患者為大宗 ( 以下統稱精神疾病 ) 。很多病人從年輕十幾歲時就發病,等我想認識四、五十歲的他們來龍去脈時,他們病歷有的疊起來已經快超過我的身高了,這還不包括超過十年則可依法銷毀的病歷。感到他們的人生全部縮疊在那字跡潦草的醫囑以及精神病藥中,多到我無力了解、也無從了解。 【罹精神疾病讓患者從社會位置上退出,且長期需要服藥才能穩控病情】 慢性、長期精神病人的醫療狀況是,治療是為了得到控制不要再發病,而不是痊癒。毫無治癒希望感的工作讓我十分阿雜 ( 心煩 ) ,那時我是初出社會的心理師,充滿了幹勁,想要協助他人改善生活,但我對他們一點用處也沒有,大部分的病人每天都會相同的問題,明知道答案是什麼,但還是會不停的問「我什麼時候

焦慮也能管理?利用時間管理技巧來管理你的焦慮—重新找到焦慮的優先順序

圖片
前陣子經歷了一場憂鬱,我將自己關了起來,關掉了手機、關掉了通訊軟體。關掉了外界聯繫還不夠,或許不想要再承受更多痛苦,我還關掉了自己的感官以及知覺。 你說我經驗到了什麼大事嗎?為什麼會這麼憂鬱。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不過就是生了孩子,然後停掉工作開始自己帶孩子長大。陪孩子長大當然是美好的,然而最難纏的是自己的貪心,我想要做一位好媽媽的同時又想要做自己。 ( → 82 年生的金智英 — 如果可以誰想當媽蟲 https://reurl.cc/oLdVE3 ) 成為一位媽媽到現在,體悟到若一位媽媽渴望以及重視自己,但卻又期盼可以同時照顧好寶寶,覺得這真的是需要智慧以及學習的事情,當這兩者沒辦法取得平衡時,往往一不小心就憂鬱了。憂鬱大概就如同感冒的傳染特性一般,任何人都有可能得到,即使壯如牛,身經百戰調解別人情緒困擾的心理師也難逃憂鬱的來襲。 我正在學習如何好好走在這鋼索上,設法取得平衡,就在好幾週都是邊掉淚邊餵奶同時,我腦袋晃過一個想法:我的焦慮這麼多,我焦慮的那些事情是得現在就得焦慮的嗎?我明明知道我擔心的那些,一時半刻也完成不了 ( 像是繼續進修 ) ,而且現在的處境就是不允許我長時間的離開,那我的那些焦慮與擔心還有意義嗎?我是不是能分類管理一下我的焦慮項目,就像整理家中那堆雜亂洗曬好的衣物。 就在我思索要如何管理分類我心中的焦慮,我想起之前工商心理學教授一堂時間管理課,教著人們可以利用四限象法則來幫助人快速決定哪些事情需要優先處理,藉此方法提高工作與生活效率,減低事務累積的繁雜感。 「時間管理四象限」或許很多人都不陌生,教著人將事情分成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再從中去分類緊急的事情是重要還是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急還是不急。我想著這個方法可以分類工作,或許也能分類管理我的焦慮。 我找了張紙,將我心中感到焦慮的想法、事情一一羅列出來,然後分類在這四個象限當中。像是想要持續進修,但因為要照顧寶寶不得暫停、想要陪孩子成長,擔心之後繼續工作無法工作和育兒同時兼得。追了一半的劇找不到時間看完,對結局感到心癢難耐。隨著寶寶越長越大,金錢花費也隨之增多,擔心收入無法增加等。 將心中林林總總所擔心的事羅列出來,不管是芝麻綠豆大的事,還是得從長計畫的事。然而不列出來還好,一列出來嚇死人,我以為我的焦慮事情堆的滿坑滿谷,但發現真正感

沒有一個女人想當「媽蟲」,當媽媽奮力掙扎想成為自己時,現實總會狠狠的推她回去

圖片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看完韓國最近的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後,眼淚不自主噗簌噗簌的掉下來。 眼淚或許在說我的處境有人看到了,而我並不孤單。 這部電影或許說的不是只有金智英的故事,更能說著普遍女性會有的故事,不管初來乍到這世界的女孩還是已生兒育女的女人,都能從故事中找到自己投身的位置。 憂鬱,我一直以為它存在於課本、來診患者身上,我不曉得原來憂鬱離我這麼近。 在第二個寶寶報到的時候,因同時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需要照料,家裡的幫手不夠我開始請了育嬰假。育兒的生活,怎麼說呢,就是繞著孩子打轉的生活,睜開眼是小孩,睡夢中閉著眼還是要處理小孩的尿布、餵奶、蓋被。 深深體會到育兒這是一份沒有下班時間的工作。好幾次在晚上11點所有的人都睡了,想要坐在沙發上喝口熱茶,看一會電視,房間內又傳來孩子的嗚噎哭聲,一杯茶就這樣由熱到冷放到天亮,在照顧小孩忙碌的中活中,好像就只能以媽媽的身分活著,總是想著今天的副食品要做什麼才好,孩子今天大了幾次便,今天是否有時間能帶小孩出去透透氣等,心思繞著這些日常安排打轉。 育兒的日子當然有快樂的時光,孩子牙牙學語講了好笑的話,學爬的孩子很快的學會站了, 然而這些愉快卻沒辦法覆蓋我持續情緒低迷的感受。 情緒低迷就像是陰陰的下雨天,連續下了好幾天、好幾週,綿綿細雨下到都不奢求陽光會露臉趕走陰霾。 當媽媽的日子唯一能跟外界接觸的時間就是先生下班後,聊聊孩子今天的日常,還有手上那個小方盒,手指滑一滑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然而不看還好,一看有時讓頭頂上的烏雲更黑重了。看到同齡的朋友在工作上、在生活中顯得精彩,回頭看看自己的生活,只覺得自己被禁錮了,得在家裡養育孩子,然而這禁錮卻又有苦難言,因為是自己生養的孩子,除了負起責任養育,沒有其他的辦法,但是卻沒有辦法抑制、停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心情。 猛然體會沒有自己,失去自己、沒有時間成為自己才是我憂鬱的主要原因。就如同金智英接受精神科醫師會談時所說的 「成為別人妻子、做為別人的媽媽,偶爾覺得挺幸福的,可是有時候呢,我又覺得自己被囚禁在某個地方,我以為我越過這面牆就會有出路,然而卻還是處處碰壁」。 或許金智英感受到當奮力掙扎想成為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時,現實總會狠狠的推你回去。或許跟我一樣經驗到身為媽媽有苦難言的處境,無法用自己的聲

沒有母乳就是不好的媽媽? 餵母乳不是只有媽媽努力就好

圖片
那天和同樣正在哺育嬰兒的友人見面,朋友第一句就問妳還在餵母奶嗎?我說有點困難,斷斷續續。朋友聽完的反應是:啊?我的母奶多到還能讓寶寶泡澡呢。聽完朋友的哺乳事蹟,用大力的讚美抵住眼底的淚水,心底羨慕她,但心裡的感覺是好似沒有母奶給我的孩子喝,我就是位不稱職的媽媽。 母乳營養與價值眾所皆知,更何況做為一位媽媽怎麼不知道母乳對嬰兒的好處,因為從懷孕後開始產檢,不論去到醫院或診所,望眼所及張貼的海報、護理師的衛教、醫師的提醒,再再都在強調被「規定」下來的期待:餵母乳。                                                                                                      很有趣的是,以前農業社會 每戶人家都生養很多小孩,根據法務部調查局資料顯示,農業社會母乳哺育比喻為 94% ,看起來當時的媽媽餵母奶是那麼的自然,就像吃飯、喝茶一樣的簡單。然而以前的農業婦女辛苦,往往剛生下孩子不久得下田裡幫忙工作呢,嬰兒大多是形影不離的帶著,方便嬰兒哭時可以隨時隨地的餵哺。 然而時代的變遷,現代女性大多為職業婦女,雖然沒有過去女性辛苦,生完沒幾周就得忙農事,目前台灣法律讓女性勞工生完有 56 天產假可以休養,然而生完得回到職場的媽媽,能與孩子密集相處、隨時隨地想哺餵就哺餵的時間不到兩個月,產後要持續哺乳需要靠的是毅力與運氣,必須有恆心的定時離開工作去擠奶、工作場得有便於擠乳的環境,還要有上司、同事支持的運氣。 相信許多媽媽本著對孩子好的心情,再苦再難都要拼命的跟胸前那對乳房奮鬥,只為了多擠滴那塞不了牙縫的奶水。真的力行餵母乳這件事情才發現,餵母乳對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種種在時間和環境上的不方便,感受到擠奶這件事對現代的媽媽來說有被過度期待以及要求的感受,過去自然的事情,現在反倒困難,像是「規定」一般希望大家遵守,我想是媽媽對孩子的愛,會試著努力克服環境的阻礙。 第一胎的哺乳經驗就是如此,工作上的時間無法配合擠奶的時間,工作的型態必須不斷轉移陣地,稍微鬆懈讓疲憊感湧上心頭,持續擠乳的意志力就被擊退潰散,早早在孩子在半歲時就停滯下來。 第二胎想捲土重來時,大寶與二寶的年齡相差太近,家裡可協助照顧孩子的人手不夠,親餵二寶時常常還得一打二,哺乳過

親愛的媽媽,照顧妳生的孩子,也不要忘了照顧妳的內在孩子-累也要累得開心

圖片
開始啟動為期十個月的育嬰假,當了全職媽媽後發現一天的時間都奉獻給孩子了,以前上班時下班回來總是興致勃勃地照顧孩子、陪孩子玩,但當這件事變成一整天唯一要做的事情,媽媽的世界就限縮到自己跟孩子之間的小宇宙。 這小宇宙時而快樂、時而溫馨、時而嘆氣、時而無力、時而風雨交加、雷聲大作,端看孩子的表現以及母親的修養 ( 或是心情 ) 來決定當天的氣象狀態。除此之外小宇宙裡的時間感忽快忽慢,常常感到一睜開眼就天亮,一眨眼就天黑,快到如稍縱即逝的流星。但當孩子吵鬧,沒有人手幫忙安撫,又得同時完成手邊的事情時,周遭時間彷彿慢了下來,覺得分秒難熬,這時媽媽的內心通常不是在呼喚爸爸,大概就是在咒罵爸爸吧。 小宇宙安靜時,經常是孩子沉睡後,但小宇宙的行程依舊滿檔還不能停歇,媽媽得進廚房洗洗刷刷、準備孩子隔日吃食,等輪到能休息時又接近就寢時間,就這樣日復一日暈頭轉向忙著。 一開始孩忙得很充實,然而同樣的日子久了,漸漸發現自己照顧孩子時容易變的不耐煩,也不太能專心的陪伴,會很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如看看電視或滑滑手機,沉浸其中不自覺忽略孩子的叫喚,等回過神看一下孩子,發現孩子將水灑了滿地板,要嘛不知道拿了什麼把自己弄得亂七八糟,或是又不小心跌跤哇哇大哭,總之就是下一場要收拾的災難。 好險心理師的訓練好處大概是對自己的內在感受比較敏銳,我知道這些心不在焉現象都在告訴我有點疲累了,不僅是身體的累,還有心理上的累。媽媽總是習慣將孩子的需求擺在第一位,急著去照顧與滿足嗷嗷待哺的孩子,乃至有時會喪失行為能力的先生,而 自己需求、感受就淹沒在接踵而來的事務裡,甚至忙碌到根本沒時間去發覺到底需要什麼,內在的感受就如同被關上了靜音,噗通無聲息到湖底。 心理學說即使長大了,每個人心底還是住了一個小孩。 有一天如往常送孩子們進入夢鄉後,我來到廚房看著水槽裡的碗盤,正要拿起菜瓜布刷洗時,疲憊感油然而生,想著這些是免洗碗盤該有多好,也惱怒丈夫沒有多分擔一些家事。心底突然有個聲音,委屈小聲的表達,我現在其實想看點電視和吃些冰淇淋。我認得這熟悉聲音,我想著我都把一天大部分實時間給了我生的孩子,我是否也要留一點時間照顧我的內在孩子 呢? 於是丟下碗盤,拍拍老公的肩膀,表示這些工作交給他,我要去休息了,不管碗盤是否洗過依舊油膩,或是洗刷順序不對,這些暫且拋在

擁抱或拋棄你的內在母親

圖片
從事心理師這工作很痛苦也很幸運的地方就是必須不斷的清理內在。痛苦的是得一次又一次的面對自己心底的黑暗和苦楚,有時過程比看七夜怪談還恐怖痛苦,其實可以想像那過程就像是去一間黑漆漆的房子,拿著微弱的燈光在四週小心翼翼的照呀照,提心吊膽的探索去找鬼,期待可以甕中捉鱉,但又害怕它不小心從某處蹦出來,嚇個半死。然而幸運的是透過每次清除整理內在的痛苦糾結,活的越來越清明和自在。 以前我有個毛病,別人讚美我時總是搖頭否認,不然就是面露極為困窘的神色,讓讚美我的人也感到有些尷尬。我本來以為這毛病是小事,但它漸漸影響我的生活和工作,我在許多地方顯得沒有自信。 我花了些時間去理解我為什麼沒辦法坦然接受別人的讚美,因為我總為自己不夠好,是個沒有價值的人,不值得接受讚美與肯定。後來我了解到這跟我兒時成長經驗有關,不論我多努力或是覺得自己表現不錯,想尋求母親肯定時,母親總未能給我想要的讚美,反而是那雙輕蔑不以為然的眼睛,表示這一切不是理所當然嗎?( 參閱➤ 薩提爾與我:家會傷人,回到人與人相待的位置,撫平創傷和母親和好 ⏩ ttp://t.cn/AiHjNJqC ) 後來我再花了一些時間和現實生活中的母親和好,理解母親為何會這樣。我以為和母親和好,我無法肯定自己,始終認為自己不夠好的狀態會有所改變。 終於在陸續投稿文章一些時日後,有了自己的專欄,文章也登上雜誌,我以為我長久以來的努力可以得到我內在的肯定,會告訴我已經做的很棒,不用再這麼努力了。但結果我卻是我舊認為這是一件沒什麼了不起的事,腦海裡不經意出現幼時母親那雙輕蔑的眼睛。 我猛然發現原來我一直用母親的眼睛來看我自己,即便現實生活中的母親老去,目光已經變的和善,也常常對兒孫子女說愛,然而那兒時輕蔑不以為然看我的母親模樣已經深深住進內在深處,成了我時時刻刻檢視自己的那雙眼睛,成了我的內在母親。 ( 註:內在母親可以理解為自我評價 ) 我終於明白不論我做了多大的努力,多了不起的成就,內在的母親依舊不會滿意,依舊認為我不夠好,這就像是無止境的薛西佛斯詛咒,為此憂鬱了兩個禮拜。 終於在某一天,過去的女同事丟訊息給我,問我最近好不好,她說她在某次的課程中突然感到充滿了愛,她想起了我,坦然告訴我她的感受,表示她愛我,我看到訊息後淚流滿面,我經驗到一位認識我幾年的朋友對我表達愛

相愛的心意沒有相通,小心擦槍走火,由愛生恨

圖片
     參加了學習家族治療的課程,老師最後課程結尾說著「我要留意我的愛不要給的太多,像我愛花,但老是澆花就把花給澆死了」。     這句話觸動了我,也很有共鳴。是啊,能去愛人是很好,但從沒想過愛的量過多有可能會是災難。想起上個月先生跟我說,有一天他起床好不舒服,因為沒有睡好,問他原因,他說「因為做了一個夢,在這夢裡面妳媽媽準備了好多食物給我吃,我一直吃、一直吃,但是怎麼吃,妳媽媽都不滿意,中間我吃得好累,不想再做這樣的夢,醒過來後再繼續睡,還是一直做著吃不停的夢,實在是太恐怖了」。我聽完哈哈大笑,無奈和先生說著「沒辦法啊,這就是我媽媽愛人的方式」。     去過我家的人都知道,我家有兩個大冰箱,冰箱裝著滿滿的食物,只有我在家時桌上也一定是五道菜起跳,還加了一鍋湯,若是不到八口的家人相聚在一塊吃飯,十二道菜一定是基本盤,外加還有兩鍋湯。吃完這些,還有幾盆水果,另外還會有不間斷搬出來得糕餅與點心。基本上只要是媽媽在意的人在家中吃飯,她不會讓人的手與嘴巴停下來,嘴裡不停喊、不停招呼著「吃啊、吃啊,不要客氣」,「哎呀這個好好吃阿,你要不要吃一口」。     用食物餵養是媽媽表達愛的方式,不論是對活人或是眾生,都是以此方式來彰顯愛意。我們家逢年過節的敬拜祖先與神明是母親的重頭戲,也往往是獨角戲,她會準備 20 道的菜,擺到辦桌的大圓桌都不夠放,做子女的只能無奈地在旁聽命配合上菜。如果世上有一種餓叫做阿嬤覺得你餓,那麼世上應該也有一種愛,叫做對你愛、愛、愛不夠。     我是到長很大才明白母親這種愛人的方式,在我青少年時每天總是聽到爸爸在罵媽媽「煮那麼多做什麼,煮那麼多又沒有人要吃,浪費」,然後搭配著父親騎機車呼嘯出巷口的身影,但即使如此母親每天都仍辛勤地煮著。我有時候看著滿桌的菜,也無奈得嘆息與惱怒問著為什麼要煮這麼多,母親無懼著說「這是我的責任,愛吃不吃隨你」。      等到大學在外地求學,每每到我回家的日子,媽媽總是清早就去市場採買,中午到家時看到的是滿桌得雞、鴨、魚、肉、菜,漸漸明白不擅說好聽話的母親,將愛與思念包裹在這一道一道菜裡。      說實在我知道母親愛我,但是在過多的食物下成長,我對食物卻倒盡胃口,只要食物準備越多,我的食慾越少,剛剛好的份量,我才吃的津津有味,盤底朝天。如同課堂老師結語描述愛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