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女人想當「媽蟲」,當媽媽奮力掙扎想成為自己時,現實總會狠狠的推她回去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看完韓國最近的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後,眼淚不自主噗簌噗簌的掉下來。
眼淚或許在說我的處境有人看到了,而我並不孤單。
這部電影或許說的不是只有金智英的故事,更能說著普遍女性會有的故事,不管初來乍到這世界的女孩還是已生兒育女的女人,都能從故事中找到自己投身的位置。
憂鬱,我一直以為它存在於課本、來診患者身上,我不曉得原來憂鬱離我這麼近。

在第二個寶寶報到的時候,因同時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需要照料,家裡的幫手不夠我開始請了育嬰假。育兒的生活,怎麼說呢,就是繞著孩子打轉的生活,睜開眼是小孩,睡夢中閉著眼還是要處理小孩的尿布、餵奶、蓋被。
深深體會到育兒這是一份沒有下班時間的工作。好幾次在晚上11點所有的人都睡了,想要坐在沙發上喝口熱茶,看一會電視,房間內又傳來孩子的嗚噎哭聲,一杯茶就這樣由熱到冷放到天亮,在照顧小孩忙碌的中活中,好像就只能以媽媽的身分活著,總是想著今天的副食品要做什麼才好,孩子今天大了幾次便,今天是否有時間能帶小孩出去透透氣等,心思繞著這些日常安排打轉。
育兒的日子當然有快樂的時光,孩子牙牙學語講了好笑的話,學爬的孩子很快的學會站了,然而這些愉快卻沒辦法覆蓋我持續情緒低迷的感受。

情緒低迷就像是陰陰的下雨天,連續下了好幾天、好幾週,綿綿細雨下到都不奢求陽光會露臉趕走陰霾。

當媽媽的日子唯一能跟外界接觸的時間就是先生下班後,聊聊孩子今天的日常,還有手上那個小方盒,手指滑一滑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然而不看還好,一看有時讓頭頂上的烏雲更黑重了。看到同齡的朋友在工作上、在生活中顯得精彩,回頭看看自己的生活,只覺得自己被禁錮了,得在家裡養育孩子,然而這禁錮卻又有苦難言,因為是自己生養的孩子,除了負起責任養育,沒有其他的辦法,但是卻沒有辦法抑制、停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心情。
猛然體會沒有自己,失去自己、沒有時間成為自己才是我憂鬱的主要原因。就如同金智英接受精神科醫師會談時所說的「成為別人妻子、做為別人的媽媽,偶爾覺得挺幸福的,可是有時候呢,我又覺得自己被囚禁在某個地方,我以為我越過這面牆就會有出路,然而卻還是處處碰壁」。
或許金智英感受到當奮力掙扎想成為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時,現實總會狠狠的推你回去。或許跟我一樣經驗到身為媽媽有苦難言的處境,無法用自己的聲音訴說自己的苦處,種種的壓抑讓金智英在精神心靈層面上受到了衝擊,只能用別人的聲音來訴說自己的苦。

我想起以前上精神分析的課,佛洛伊德闡述憂鬱的原因是來自於失落,而解決失落最好的辦法就是哀悼失落,和失落好好地到別說再見。然而我遇到的困難是,如果失落是來自於失去自己,那個哀悼就是和自己說再見,或許無法或是不甘於和自己說再見,才會讓我的情緒一直低迷,陰霾不散。
或許有人無法想像全職媽媽有時是這樣沒日沒夜生活著。我無法忘記第一次看到以及了解「媽蟲」這一詞我有多震驚(媽蟲指的是韓國社會對在家帶小孩不事生產的母親,卻能依靠老公的薪資享受過有品質的生活,如同吸血蟲般地活著),即便是今日還是有人認為在家帶小孩是極為輕鬆的工作,認為媽媽不用面對上司,然而卻沒想到媽媽得面對公婆,羨慕媽媽可以花老公的錢悠閒喝杯咖啡,然而卻沒想到媽媽的勞動成本不知道是爸爸的幾倍,況且這是一份沒有下班,隨傳隨到的工作。
給出「媽蟲」一詞,背後或許代表著做為一個媽媽,就得蓬頭垢面以及披頭散髮狼狽地活著,才顯得盡職以及當媽媽當得有多用力,才能彰顯一位全職媽媽並不是閒閒在家不事生產。這大概就像是期待考生只能認真念書,不能有任何休閒娛樂才顯得有考生的樣子。
不管是媽蟲或是考生的描述,在這樣的期待下就限定人僅能以「媽媽」、「考生」的身分存在生活著,「媽媽」、「考生」的身分下的主體,也就是一個人的存在,有著他獨有的喜好、個性、情緒全部都得弭平在這身分下,而這何等不讓人感到禁錮與悲傷。
《82年生的金智英》這個故事或許說著妳、我的故事,也說著你身邊女性的故事。另外也讓人知道,除了產後憂鬱外,「困難做自己」的憂鬱其實離媽媽很近

圖片來源:《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薩提爾與我:家會傷人,回到人與人相待的位置,撫平創傷和母親和好

焦慮也能管理?利用時間管理技巧來管理你的焦慮—重新找到焦慮的優先順序

心理師也會失戀—失戀時自我療傷